牛批百科 手机版

一线从教22年,从中师生到深圳高级教师,聊聊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怎么炼成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4:51:00    

原创 一笑作春风 来源/春风铁人三个娃


作者 |一笑作春风




嗨,大家好,我是春风。


同行人都懂得,语文老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核心在于文本解读力:


我们对文本的了解有多深,决定了传达给学生的高度和深度。


所以很多的教学比赛,考题就是给老师一个文本,写篇解读文章。


语文界大佬钱梦龙说:


每次备课,我总是反反复复地读课文,或朗读,或默思,或圈点,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任何一篇文章,只要自己读出了感觉,就能把学生的热情给激起来。


诚然如是!我也是这样做的,直到今天,备课时,我最喜欢的事儿还是拿着课本儿,找一个小长凳坐下来,反复品读。


今天,分享一下我的文本解读之路:



01客观的研究



一开始,肯定是模仿和抄袭!


把别人的解读,拿到课堂上,转述给学生!


这样的话,就要大量地去阅读别人的解读!


主要阅读哪些书呢?


我一开始教书时,什么都不懂,摸索着前行。上课全凭一本《教师教学用书》,那里面对于每篇课文都有一个解读,一般解读的还比较到位,我参考这个比较多,现在偶尔还会看。


我还有一套工具书,就是唐诗宋词的鉴赏词典,也会经常翻开来看。上面的解读都是国内顶尖大学的学者解读。


后来我看到魏智渊老师写的一段话:


“买鉴赏词典系列,是我做过的无数最傻事情之一……仍然是一种客观的研究,而不是一种生命的直感。更没有把生命的直感,与理性的分析高度结合起来。”


我认可魏老师说的后半部分,但是我依然觉得读鉴赏词典系列是非常有用的。


因为大多数鉴赏词典系列,都是从“写什么”“怎么写”“写的怎么样”这三个角度条理清晰地分析。


对于一开始入诗歌殿堂的“门外汉”而言,这三者其实在教我们怎么读懂诗歌,读懂是一切的基础。


哪怕对诗歌产生生命的直觉,也要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之上。


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从“目中全是牛”到“目无全牛”,是一个必经阶段。


并且我们的应试教育,考来考去,就是这三个角度(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有时学生生命的直觉太多了,反而影响答题效果。(这是教育悲哀的现状,不值得提倡。)


我现在给学生推荐书籍,也会推荐一本唐诗三百首的鉴赏词典,把鉴赏看通了,诗歌这道题就游刃有余了。



02生命的直觉+理论的高度



我真正感觉到自己文本解读能力提升,是遇到了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这些教授们的解读,尤其是王富仁的解读,我最喜欢!


他们三个人合著的《解读语文》一书,我看了好几遍。然后又把王富仁的专著《古老的回声》买来反复读。




在他们的文字解读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体验,是读者贴着心向着作品,去体察生命中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虽然读的是文评,但感觉读到的是新的作品。


当文本从不同角度被破译之时,能让人获得一种通向自由的快感。


把这些读到的感受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效果非常好,因为很多解读触动了人的心灵深处。


可能他们的解读,就是魏智渊老师说的,既有生命的直觉,又有理论的高度。




03作家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能力的再一次提升,源于写作。




我不是一个天赋型的写作者,所以一直自觉地很勤奋。边读边写,把输入和输出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有十几本的读书笔记,还有批得密密麻麻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可以说,我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熟悉,就像是看自家的兄弟姐妹一样,一张口,不用看脸,都知道是谁谁。


我写的最多的就是书评和人评,边读别人的故事,边思考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了很多作家的解读作品,像王蒙、闫红、蒋勋等,但是让我受益最深的,还是毕飞宇!


我太喜欢毕飞宇的文字了,他的每一个字都让我百看不厌,虽然能感觉他很喜欢“炫”才,但是人家确实有才啊。


他的《小说课》,我翻来覆去地读,这是作家的语言来解读文学作品,读起来特别有趣。比如他评汪曾祺的幽默:


幽默是公主,娶回来固然不易,过日子尤为艰难,你养不活她的。




用幽默的语言来讲评幽默,让人越看越有味。




说的是文本解读能力,说来说去,又说到读书上面了。


简言之,语文老师想提升专业能力,非读书不可!


但是,比读书更重要的是细腻的审美感受力。我能说,这也是一种天赋吗?


有了审美感受力,你就会自然地对文本产生一种直觉,一种敏感,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文本的曲曲弯弯。


所以,头等重要的事,是热爱生活。


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不可能解读好文章。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怎么能看到文学世界的色彩斑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