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批百科 手机版

选任村干部不能脱离实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6:49:00    

编辑部:

今年,全国村“两委”将迎来集中换届。记者近段时间在基层采访时听到,不少乡镇干部和村干部都很关心一个问题:此轮村“两委”换届,对村干部的年龄和学历是否会设“硬杠杠”条件?

他们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上一轮村“两委”换届时,一些地方对村干部候选人设置了“高中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等条件,并且严格执行。但在有的村,这些要求并不符合实际,个别村甚至因为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出现了无人可选的情况。而且“一刀切”的做法也导致一些经验丰富、能力突出、德高望重的村干部因不符合条件而退出了村“两委”班子,对当地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建设等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同于往日,有一定学历基础的年轻村干部相对更具优势,全国各地也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80后”“90后”村干部。在产业发展方面,年轻人更容易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在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上可以更快地融入角色发挥作用。在乡村治理方面,年轻人会更多地运用数字技术和新兴社交平台,提高基层管理效能,其充沛的精力也有助于更好地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

但是,基层工作往往是“上头千条线,下头一根针”。村干部面对的工作状况更加复杂,村里的很多事需要“按村里的方式”办,知识结构和年龄优势固然重要,但个人经验积累也不容忽视。如果脱离实际,机械地执行“一刀切”条件,特别是对村里的“一把手”设置苛刻的任职“门槛”,让处事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人过早地“挑大梁”,不仅会影响其成长,也会造成现有的优秀村干部流失。在基层工作实际中,年轻人尽管有生力军的优势,但未必都掌握新技能、具备新素质;“老支书”虽然年龄大,但也有“家有一老”的用武之地,而且很多五六十岁的村干部也并非完全不适应新形势,反而能将自身经验与新的发展条件很好地结合。

从推动村干部年轻化的出发点看,不能单纯追求年龄指标,而应通过优化队伍结构,实现村干部整体能力提升,从而解决传统治理中的短板,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动农村与时代更好接轨。上一轮村“两委”换届中,尽管有个别地方搞“一刀切”,但更多的是从村“两委”班子整体年龄结构考量,来解决年龄断层、梯队断档、观念固化等问题。比如,不对村干部具体岗位设置“门槛”,但提出村“两委”班子的平均年龄标准。这种“组队”方式,更有利于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既考虑到了现实情况,不会因为换届导致村级组织出现大的波动,也为长远打算,将一些新生力量培养为后备骨干。

无论年龄标准还是学历要求,归根到底都是为村里的发展考虑。因此,选任村干部、优化年龄结构,既要放眼长远也不能脱离实际,对年轻村干部既要加快培养也不能操之过急。不管是新干部还是“老支书”,只要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妨少点“一刀切”的条条框框。唯年龄、唯学历,不如唯德、唯才、唯实。

记者陈发明于兰州

2025年4月14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