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于风貌保护的广州市历史城区西北廊道城市设计(越秀山-流花湖-广三铁路-珠江)》终期成果专家审查会召开。其中提出,将打造广州市历史城区西北廊道——“云山链”,串联白云山、越秀山、流花湖、荔湾湖、珠江等10余处重要蓝绿空间和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盘活沿线45.9公顷低效用地与待更新区段,以线带面激活约230公顷潜力空间。

会议现场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广州市历史城区西北廊道(“云山链”)城市设计工作。“云山链”一脉枕三轴,是广州传统中轴线、新中轴线、活力创新轴的共同北部发端,北系云山、南链花地、西续佛山,通江达海,契合与拓展“一带一轴、三核四极”广州城镇空间结构,支撑广佛全域同城化战略空间关联。

广州历史城区西北廊道(“云山链”)文蓝绿资源分布图(《基于风貌保护的广州市历史城区西北廊道城市设计(越秀山-流花湖-广三铁路-珠江)》项目成果)
“云山链”城市设计将白云山、越秀山、流花湖、荔湾湖、珠江等10余处重要蓝绿空间和沿线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92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广三铁路、粤汉铁路等历史铁路线路串珠成链,整合盘活周边低效用地,贯通形成长度5公里文蓝绿共融、舒朗大气的城市景观轴,通过盘活沿线45.9公顷低效用地与待更新区段,以线带面激活约230公顷潜力空间。
整条“云山链”提供了约25.7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共空间,构筑城市生态本底,彰显新时代广州“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格局,引领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广州历史城区西北廊道(“云山链”)“一脉枕三轴”空间格局(《基于风貌保护的广州市历史城区西北廊道城市设计(越秀山-流花湖-广三铁路-珠江)》项目成果)
听听专家怎么说:
会议邀请了何镜堂院士、常青院士及潘安、李锦生、何依、钟舸、李敏、曹劲等专家出席。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教授、博导):
广州是千年商都,特别是近百年来“一口通商”都在这一带。云山珠水廊道整体规划设计的思路非常有远见。这个区域基本是老城区,把西北廊道规划好、实施好,对于完善广州的发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作用和意义重大。
常青(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成果以城市更新为价值目标和工具手段,有很高的站位。广州老城区的山水背景需要再生的空间,把一些既有的低效空间串联起来,通过适应性再生设计的方式,该留的留,该改的改,该添的添,落地实操性强。
潘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整个成果脉络清晰。广州作为水网城市,要更聚焦场地岭南水乡的生态特征,从白云山到如意坊,创造一系列连接点,形成一条“云山珠链”,进一步强化了“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城市意象。
李锦生(山西省住建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成果的核心作用是发现城市的新价值,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通过“链接”与“传导”,解决区域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发展问题,为城市更新和详细规划提供指导,在全国是很好的探索。
何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与理论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规划设计大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二级教授、博导):
西北廊道不仅是绿地和历史文脉的空间载体,更是人群活动的场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亲民的、小微的、多元的及有活力的微空间。成果出发点虽然是生态绿地,但最终落脚到了社会经济层面。这会带来持久活力。
钟舸(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通过设计把城市大格局构建和城市微观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及对边界、廊道的逻辑认知,回归了城市设计的本源。成果有效挖掘并整合了场地自然山水等生态空间格局和历史文化资源,体现了“云山珠水花城”的概念。
李敏(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导):
研究提出潜力用地的概念,尤其是适合绿色空间拓展的潜力用地,非常具有创新性,值得推广。意义在于能够通过绿脉来复兴传统历史街区,在现状高密度的历史城区里面激发新生活力。
曹劲(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城市设计从宏观体系到详细设计,成果非常丰硕,创新点具有推广的适应性。项目对于广交会、粤汉铁路这种类型的遗产给予了一定关注,弥补了现在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比较薄弱的部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穗规资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