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孙华君 谢小琴 许余庆
“在临床用药剂量10%的情况下,4小时即可完全疏通静脉血栓,且纳米粒子可安全降解。”4月12日,在武汉理工大学首届科技成果投融资峰会上,一项名为“生物医用纳米机器人”的项目引发关注。该项目由该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官建国教授团队研发,通过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创新,实现了血栓和肿瘤治疗的突破性进展。
团队核心成员杨满义介绍,该技术已申请14项国家发明专利,正在进行纳米机器人大批量生产验证,融资主体公司计划释放15%股权融资3000万元,加速推动医疗器械证获批。这一兼具技术颠覆性与市场潜力的项目,成为峰会聚焦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的缩影。

武汉理工大学首届科技成果投融资峰会
四链融合打通“实验室到市场”堵点
首届科技成果投融资峰会主题为“四链融合 数智赋能 全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行业发展新高地”。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等地市、相关投融资机构和三大行业龙头企业等领导嘉宾,以及学校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峰会是学校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他介绍,学校依托建材建工、汽车、交通三大行业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位列全国高校前列,55%以上成果落地湖北。他希望此次大会以“双向奔赴、同频共振”掀开“政产学研金服用”密切合作新篇章,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融通发展新机制,努力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武汉市副市长孟晖强调,武汉作为科教与工业重镇,将持续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的集成服务,以金融活水浇灌创新沃土,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镧透露,湖北将出台新政加大基金信贷支持,让更多“从0到1”的突破转化为“从1到100”的飞跃。
“唯有以产业链为根基、创新链为引擎、资金链为血脉、人才链为支撑,才能破解‘卡脖子’难题。”湖北交投集团首席技术专家詹建辉作为校企合作代表,以“十年协同创新”为例,阐述四链融合的必要性,他呼吁构建“政产学研金”协同生态,以资本杠杆撬动产业变革。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通过视频指出,高校需充分发挥优势,开展校企联合研发、成果熟化和转化应用工作,地方政府加大对大学科技园支持力度,制定专项政策,为科技金融赋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与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强化协同、搭建平台、打通堵点,将更多科技之花催生为产业之果。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启动仪式
概念验证中心破解成果转化“死亡谷”
峰会现场,一系列重磅签约与启动仪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大会举行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启动仪式。发起设立武理科创基金,基金由学校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联合发起设立,首期募资规模为10亿元。

签约共建概念验证中心
想法和研究成果靠不靠谱?技术、商业可行性如何验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之间往往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通常被称为“死亡谷”。概念验证就是为了打通实验室科研成果迈向市场的“最初一公里”。为此,武汉理工大学与襄阳市、黄石市等7个地方政府签约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各单位给予免租五年的政策,助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进行验证。

科技金融战略合作
此外,武汉理工大学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各金融机构将向学校科技创业团队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计划和科技创新贷、直接投资,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全周期服务。学校与14家单位签署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协议,签约金额4.37亿元。学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成立的企业,获得超威集团有限公司、长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投(增)资金近亿元。

签署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协议
峰会发布的“理工知链—面向科创成果转化的智慧大脑”,成为连接四链的“数字桥梁”。该系统整合300万条规模以上企业数据、20万项高价值专利、3万条区域产业动态数据及30万项高校科研成果,通过AI大模型实现“成果—产业—资本—人才”智能匹配,提供高校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政府产业链智能招商、企业技术精准匹配三大核心功能,成为破解成果转化“信息孤岛”的关键工具。

发布“理工知链”
路演环节,28项尖端技术轮番登场,展现“四链融合”的实践成果。除生物医用纳米机器人外,“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产技术及装备”以20%的组件效率目标,剑指新能源变革;“高导热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已获5000万元融资并投产;“薄壁高筋构件多自由度包络成形技术与装备”助力大型设备仪器的构造。

大会举行圆桌论坛,就实现“四链”深度融合进行研讨
从路演项目引爆关注,到四链融合落地生花,武汉理工大学首届科技成果投融资峰会彰显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正如信思金书记所言:“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当教育链培养的人才、创新链迸发的技术、资金链注入的活水、产业链搭建的舞台深度交织,一幅以高水平转化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片由许余庆拍摄)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