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批百科 手机版

塑造在地性:东明路街道探索街区治理的有效经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6:23:00    

唐有财

对于上海这样的商业化城市而言,街区具有发展、生活和治理等多重功能,是城市活力所在。街区共同体是城市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共同体在空间上的延展。

街区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包含了居民、商户、游客、管理者等多元主体融合商业和居住的场域。街区治理不仅要求及时回应和化解街区中出现的各类难题,更要求将街区营造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社会主体多元共治,从围墙内的居民居住空间,拓展到围墙外的市民生活空间,进而塑造街区在地性。在地性是城市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人们通过地方性的社会实践来建立认同、维护社区结构和维系社会联系的基础。在地性不仅仅是对某个物理空间的依附,更是一个塑造地方认同、社会关系和集体行动的社会文化过程。

东明路街道是伴随着浦西浦东大动迁和大开发而筹建,是高密度大型动迁、纯居住型社区。与其他街道相比,缺少在地性是东明路街道的典型特点。东明路街道是浦东最年轻的街道,没有历史底蕴,街道具有资源禀赋不足、文化积淀薄弱和居民参与不够的特点。基于此,东明路街道党工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维,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持续推动参与式社区规划和参与式社区治理的创新工作,打造了一系列在上海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治理品牌,形成了塑造在地性的治理典范。

一是培育在地主体。社会化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社会力量是推动治理创新的重要依靠。东明路街道高度重视将能人达人培育成在地社群,进而孵化出专业的社会组织。如街道孵化了上海第一个社区规划师社会组织——聚明心社区规划与营造支持中心;第一个街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还孵化了桃子妈妈青少年阅读服务中心、含德体育俱乐部、光与青年发展型社区营造中心等多个社区营造类社会组织。其中,聚明心社区规划与营造支持中心已经成为上海知名的明星社会组织。街事会是推动街区治理的另一个重要社会主体。东明路街道根据商户意愿、特点,引导他们按照地域、行业等形式搭建不同类型的自治小组,推选商户代表,选举产生街事会,街事会由9-11名代表构成,推荐热心参与街区事务、号召力强的街区代表担任理事长等职,将周边居民区、治理工作站纳入理事会成员。作为商户自治组织,街事会成为联络居民、商户和政府的重要纽带,激发了街区活力,提升了主体意识。

二是构建在地关系。低度参与和弱联系是当前社区和街区治理的普遍难题,塑造在地性就是要建立和强化不同主体之间的横向关联,培育社会资本和社会信任。东明路街道组织了一系列旨在强化在地社会关系的营造活动,如一年一度的社区花园节、美好生活节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嘉年华,通过举办这些活动鼓励更多居民朋友走出家门、相聚社区,探寻社区美好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此外,街道依托社会组织开展街区六大共生计划,包括“美好地标”共享空间提升、“美好焕发”店铺形象提升、“益起开源”街区引流、“烟火创馨”街区繁荣、“好事就近”志愿服务、“街友创变”共创计划等,这些活动在改变街区环境的同时,让商户和居民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三是强化在地合作。街区治理需要处理“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等三跨难题,东明路街道建立了街区治理工作站、街事会和街区发展中心的街区治理的三驾马车架构,实现街区治理和街区发展有机融合。街区治理工作站被形象地称为街区的“居委会”,是政府行政力量在街区的落点,核心职责是解决商户的实际难题,提高街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街事会遵循“街事街议、街事街办、街事街管”的原则,通过广泛征集商户议题,携手职能部门共同解决街区难题。街区发展中心主要通过社会化机制动员商户和居民参与各类街区营造活动,提升街区参与度。

四是塑造在地认同。街区意识和街区认同是街区共同体建设的最终目标,在地认同需要一系列载体和平台。东明路街道搭建了明心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室、明心治理学校、明心东明书院、明心基层治理论坛、明心基层治理智库等一系列平台,吸引了各方力量参与到东明的街区和社区治理工作中来。《东明社区志》就是一本由在地居民编撰、记录东明人生活史的杂志,更是东明居民的精神家园,通过社区记忆和共创分享的方式来提升“东明人”认同,进而形塑街区情感和价值共同体。

在快速城市化和高度流动性的背景下,东明路街道更加注重在地的力量,通过空间、主体、关系、认同等多个维度塑造在地性,让居民和商户切实感受街区温度,打造富有烟火气、充满活力的精品街区。这一模式不仅为上海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创新样本,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探索街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