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_大医精诚】
清明节气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万物皆显、草木吐绿,就连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因此,清明是养肝的好时机。
只有肝气不郁不亢,人体气机才会通畅,气血才能调和,各个脏腑的功能才得以保证正常。
但此节气不可对肝脏过于进补,否则木火过旺则风气内动,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清明时节饮食养生当以养肝柔肝为主,兼顾健脾养胃。
可多食枸杞、大枣、荠菜、菠菜、豆制品、银耳等有益肝脏之品。
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羊肉、公鸡、海蟹等易发的食物,饮食还要以清淡为主,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

清明时节,常吃二甜
1
山药
山药味甘性平、健脾益气,经常食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能有效预防胃炎 、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复发,煮粥、炒菜均可。
2
大枣
食用大枣不仅对脾脏有益处,还能补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可以煮粥食用或者是切碎泡茶喝。
清明时节,常吃三菜
1
韭菜
所谓“春韭贵如油”,韭菜在春天质量最好,常吃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而且韭菜是温性的,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利于人体生发阳气,在补肾的同时,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炒鸡蛋或做成韭菜盒子,都很不错。
2
苦菊
清明节气时如果肝火太旺会引燃心火,这两堆“火“要是一并烧起来问题可就大了,比如容易出现口疮、口腔溃疡、牙疼、长痘等。
苦菊能清热去肝火,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
3
马齿苋
清明时节的野菜性偏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其中,马齿苋是最流行的。
把采来的马齿苋去掉根和老茎,洗净后需用滚开的水焯大约一分钟再捞出来,并切段放入盘中。吃时可以拌些蒜泥,再加上醋和姜,这样会起到驱寒的作用。
清明时节,常揉三穴
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阻碍其运化机能,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运行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经常敲打或按揉以下三个穴位,也有很好的疏肝解郁功效。
1
行间穴

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
春天肝火盛,会导致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等症,这表明火已经从肝经进入到心经,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2
太冲穴

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处向脚腕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
它是肝经的火穴,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让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按揉方法:仔细找到最痛的点,然后从“太冲穴”向揉到“行间穴”方向推揉,有助于将肝火泄发出去。
3
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长期按摩此穴,可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预防血管硬化,对脂肪肝的防治也有很大益处。
每天每侧按揉30~50次,个人感觉酸胀为度。
清明时节,常饮二汤
1
山楂薏米饮
材料:生山楂9克、薏米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
将以上材料一起煎煮,每日一副,煎熬后分4次口服,2个月为一疗程。
功效:舒肝理气、健脾养胃。
2
枇杷银耳汤
材料:新鲜枇杷150克,银耳10克,白糖适量。
将银耳用冷水浸发清洗干净,放入碗内加少量水,上笼蒸至银耳粘滑成熟,选新鲜枇杷剥去皮,挖去籽,切成小片待用。
洗净锅,放清水烧开,先下蒸好的银耳,烧滚后再放入枇杷片和白糖,放入大汤碗中即成。
功效:此方可治疗肺热伤阴,肺燥咳嗽,咯痰不爽,肺结核等病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