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宁芝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关节炎、脊柱退行性疾病等老年常见骨科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而手术是缓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用医疗三六三医院骨科主任刘煊文介绍,脊柱手术一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领域。传统的开放手术不仅创伤大、恢复慢,而且手术风险较高。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微创技术逐渐成为骨科的主流。

通用医疗三六三医院骨科主任刘煊文
微创技术让病人重获新生
有一位60多岁的老兵,曾在战场上负伤,弹片飞起,深深嵌在了脊髓旁。长期的伤痛大大降低了他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弹片对脊神经的持续刺激,引发的剧烈疼痛让他几乎无法忍受。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在了解到通用医疗三六三医院骨科后,他慕名从云南来到成都治疗。刘煊文回忆说,传统手术风险极高,由于弹片小,而且位置深,在神经复杂的脊髓周围,弹片位置难以精确定位,如果用传统的手术方法大面积开刀取出,不仅难度大,还可能造成严重伤害。而通过微创内镜手术,只需要一个0.5公分的小切口,就能安全取出弹片。
“我们利用内镜技术,通过微小切口,在放大视野下精确、安全地取出了弹片,解决了困扰他几十年的疼痛。”刘煊文说,手术后的第二天,老兵就能自行下床活动,恢复良好。
她表示,“我们骨科的每个亚专业——脊柱、创伤、关节、运动医学和肿瘤都贯彻了微创技术和快速康复的理念。希望让病人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快的康复,而且这种康复效果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当。”
例如,对于脊柱退变性疾病,她解释说:“脊柱退变性疾病主要困扰老年人,尤其是75岁到85岁的高龄老人。由于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导致椎管狭窄,严重影响下肢运动。我们通过脊柱内镜或机器人辅助技术,能够快速帮助老年患者恢复功能,减少痛苦。”
走在骨科领域前沿
脊柱微创技术如今已成为通用医疗三六三医院骨科在四川省的领先应用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就将肿瘤和微创作为主攻方向,并率先在四川省开展脊柱内镜和关节镜手术。”刘煊文表示。
她坦言,内镜技术最初曾受到质疑,许多人认为这么小的创口怎么可能进行复杂的手术。“然而,随着医疗设备的进步,尤其是光纤系统、光线和摄像技术的改进,我们现在可以通过0.5厘米的小窗口,借助放大的视野和微动力工具,安全地进行脊柱手术,从而使手术更加精准和安全。”
“目前,我们的脊柱微创团队已经涵盖了各种内镜手术,甚至复杂的脊柱融合术和肿瘤手术也能在内镜下完成,手术的安全性大幅提高。我们可以在大屏幕上实时观察,并通过15倍到60倍的放大视野,确保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见。”她表示,目前,科室的努力方向是将传统的开放手术逐步转化为内镜手术,尽可能减少创伤。
随着技术的进步,骨科手术将变得更加安全、精准和高效。刘煊文说:“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我们科室引入了手术机器人。通过术前的CT和核磁影像,机器人可以根据其算法进行更加精准的手术规划。在脊柱手术中,最担心的就是伤到脊髓和神经,而机器人能够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精确定位。这样一来,原本需要十年经验才能担任主刀的外科医生,现在可以借助机器人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复杂手术,并且极大提升了安全性。”
团队成员展现硬核实力
技术的进步离不开背后团队的辛勤耕耘。从手术操作到器械研发,通用医疗三六三医院骨科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在为患者的健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们通过严格的培训,确保每一位医生都能安全完成手术。我们不仅注重技术,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在刘煊文的带领下,三六三医院的脊柱微创团队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人才梯队,许多来自基层医院的医生也在这里接受培训,学习最前沿的微创技术。
“我们科室的周强医生非常擅长器械研发,已有两项应用专利,其中包括神经拉钩保护器。虽然有些设备未能成功转化,但他为器械改良做了大量工作。”她说。此外,团队中还有像陈丹医生这样的技术能手,专注于脊柱内镜,多年来默默奉献,技术水平非常高。
“现在,我们的年轻医生也非常出色。例如,李宁远医生不到40岁就已担任医疗组长,还有欧阳晨波医生,他在运动医学领域做得很出色。”她补充道,“对于团队成员,只要愿意学习,我们就会给予机会,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学习平台,包括在全国最顶尖的医院进修,拓宽视野,学习最新技术。”
正是这支不断成长的团队,让三六三医院的骨科始终走在行业前沿。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患者受益于先进的微创技术,得以更快康复。刘煊文表示,团队不断突破技术局限,推动医疗技术革新,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医者“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