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因为要说《聊斋》,我特意带了一块雷击木做的惊堂木来。”“这雅间可是酒楼里的VIP”……上周末,“品鉴评书之美”在长沙群艺馆举行,中国相声第九代传人、湘潭伴趣社相声社团班主刘德驻带来的评书《聊斋》让大家再次领略到传统曲艺评书的魅力。

两首《说书人》,解锁评书的多元魅力
评书,对于“00后”来说,也许只是文学常识考试时的一个知识点,至于评书到底是什么却不甚了了。那么,我们就从2018年的一首古风歌曲《说书人》和2024年小沈阳演唱的同名歌曲《说书人》开始说起。
在2018年的《说书人》中,“人前摇扇,醒木拍桌”把说书人在台上的装扮描述清楚了,接下来的“各位看官,你细听分说”则既是歌词间的转承,也巧妙地“套”出了说书时常用的“套话”,“江山风雨,岁月山河;刀光剑影,美了多少世间传说”更是把评书包罗万象的笔风刻画出来了。

至于2024年小沈阳演唱的《说书人》,更多是以“说书人”这个身份来感悟人生百态。“说不完这人间沧桑,道不尽生死笑忘;尘世里万千的荣光,总有诉不完的衷肠”,没有几十年的阅历,不可能有这样的感悟,更不可能唱得人潸然泪下。
古人的娱乐方式相当匮乏,运气好能碰上说书人“送戏下乡”,用一碗免费的茶换来他说上那么一段书,“说到‘靖康耻,犹未雪’时,众人皆为岳武穆扼腕长叹”,然后就引出一段《射雕英雄传》;有钱去怡红院的就能听韦小宝吹一段“为人不识陈近南,偏称英雄也枉然”,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寻访《鹿鼎记》之路。在封建时代,“忠君报国”“善有善报”等思想很大程度上都是评书等传统曲艺形式在进行传播、宣传,杨家将、陈世美等形象就是在说书人的口中塑造出来的。
评书堪称“说话”的艺术,传承千年,是诸多艺术门类的“母体”和“载体”,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是先有说书话本,而后才有文学作品的。像现代评书艺术家单田芳的多部作品,如《白眉大侠》《隋唐演义》等,还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进一步扩大了评书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年轻人的娱乐选择愈发丰富,对传统评书的接触和接受程度已经变得很低。观众群体老龄化严重、评书曲艺传承人开始断层、传统茶馆等活动场所逐渐衰落,评书在很多地方已经鲜有踪迹。刘德驻在介绍自己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是湖南最后一个讲评书的人。”
刘德驻其实并不是在开玩笑,对于评书的现状,虽然自己还在坚持,但事实是“听评书的人越来越少”。刘德驻在一次演出中差点就说出让剧场退票了,因为整场只有“半个观众”。

那是2013年时,伴趣社的剧场里只来了一个客人,而且只愿意待在包厢里。服务员怎么去请都不愿出来,刘德驻也就只好把台上的桌子微微往包厢方向挪动了一下,为这唯一的一个观众说书。这个观众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听到惬意处,干脆把脚搭在空桌子上听完了全场。于是,整场演出,刘德驻一个观众也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双鞋。
品鉴评书,于挑战中寻机遇
“品鉴评书之美”活动的组织者杜凯对评书也情有独钟。当年与刘德驻一起拜师学艺讨生活时,师兄弟还曾搭档说书,杜凯说上半场,刘德驻说下半场。后来杜凯考上了研究生,离开了书场,只剩下刘德驻坐馆说书,一步步坚持到了现在。如今,杜凯作为长沙群艺馆的曲艺专干,今年年初策划组织“品鉴曲艺之美”并启动了三期活动,而12日的活动正是该活动的第三期。
长沙群艺馆的曲艺专干,今年年初策划组织“品鉴曲艺之美”并启动了三期活动,而12日的活动正是该活动的第三期。
杜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评书等传统曲艺的传承与发展。从财政补贴到宣传推广,从项目扶持到人才培养,政策的扶持为评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通过举办各类曲艺活动、建设曲艺场馆等方式,为评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评书等传统曲艺形式,虽然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情况下,遇到了相当大的挑战,但也迎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济南的一个评书班子在抖音开设账号,将《水浒传》切成三分钟一段,并配上动画特效,短短三个月就涨粉五十万,打赏收入甚至超过线下演出一整年。刘兰芳录制的由网文《新斗罗大陆》改编的评书,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通过与现代流行文化的结合,让评书在传承传统艺术魅力的基础上,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评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同样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天津茶馆里郭德纲改编的评书版《三体》,将科幻题材与评书艺术相结合,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沈阳有人将直播带货编成评书,北京曲协搞的“评书盲盒”,让演员讲述职场宫斗、科幻穿越等现代题材故事,这些创新尝试都为评书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苏州评弹团与脱口秀俱乐部的联演,让“00后”演员穿着汉服讲赛博朋克,场场爆满。通过跨界融合,评书能够拓展受众群体,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观众,展现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性。
乘文旅东风,挖掘古今题材展新姿
湖南评书也应该进一步挖掘湖湘特色文化资源,将本地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融入评书创作与表演中,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旅产品。同时,可与更多景区、文化场馆合作,开展驻场演出、主题活动等,让评书成为湖南文旅的一张亮丽名片,在传承艺术的同时,助力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其实,不少地方已经在尝试与突破,除刘德驻所在的伴趣社沉浸式评书剧场,新化县的慎德堂也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在每周六晚开展梅山故事评书等文艺表演。慎德堂这座保存完好的传统四合院,本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评书表演的加入,使其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刘德驻表示,评书创作者应深入挖掘现代社会题材,“将当下的热点话题、生活故事融入评书创作中,使评书内容更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同时,可以借鉴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等的创作手法和题材,丰富评书的表现形式。”
评书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尽管在当下的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内容创新、利用新媒体拓展市场以及深化跨界融合等多方面的努力,评书艺术有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