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处历史文化建筑,都是一幅沧桑画卷、一幕历史往事。在哈尔滨,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渐成共识。
2024年10月,哈尔滨市出台《关于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全方位保护,遵循“规划引领、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多元参与、动态监管、共建共赢”的原则,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时光荏苒,岁月沧桑,这些从历史年轮中走来的老建筑,如何绽放新生?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中央大街欧式建筑
赓续文脉 “老建筑”里的不变情怀
哈尔滨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独特的历史背景造就了极具包容性的文化特质,也让特有的建筑特色和城市风貌驰名中外。
中央大街是黑龙江省政府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沿街两侧坐落的各类欧式建筑,彰显了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华梅西餐厅就是其中之一。巴洛克风格的浮雕映衬着带有文艺复兴特点的圆弧窗,令华梅西餐厅整个建筑弥漫着欧式风情。2021年,这座极具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特点的建筑入选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名录。
讲究的木质地板、棕红色的皮桌椅、装饰性的弧形木门……走进华梅西餐厅,一楼餐厅仍旧保持着上个世纪90年代时的室内装潢。华梅西餐厅经理刘萍向记者介绍,餐厅共有三层,建筑风格各异,根据经营需要,餐厅目前只开放了一层和二层。
顺着刘萍的指引,记者通过弧形楼梯来到二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富丽堂皇,高高的穹顶雕刻着金色花纹,一排奢华的枝形吊灯耀眼夺目,色彩浓郁的俄罗斯油画挂满四壁,两尊俄罗斯人物雕塑矗立在二楼餐厅门旁,在橙黄色的灯光映衬下,整个餐厅美轮美奂。

华梅西餐厅二楼
据刘萍介绍,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基础上,餐厅于1997年进行一次内部装潢。2013年前后,餐厅的外墙理石和二楼的罗马柱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痕。在征得中央大街管委会同意后,餐厅对室外墙面和室内罗马柱分批进行钛合金加固修缮。“修缮时,我们没破坏原有的结构和外观,尽量把房子原本的样子保留下来。”刘萍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哈尔滨市早在1984年就已开展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挖掘工作。在历史文化建筑评定标准中,除了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建筑设计风格外,还有一个标准是要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在行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华梅西餐厅承载了许多老哈尔滨人美好的回忆,来这里吃的是味道,更是情怀。刘萍说:“哈尔滨引进西餐的历史已有百余年,但保留下来的‘老字号’西餐店只有两三家。建筑与味道一样,唯有保留着当初的原汁原味,才能深深留在人们心中。”
数字赋能 老建筑的前世今生同样精彩
栩栩如生的祥云图案、中西合璧的浮雕技巧,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首开区域的惊艳亮相中,市民和游客得以一览百年前的技艺,这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赋能。

实景三维模型
为进一步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赓续城市文脉的历史文化建筑,2022年起,哈尔滨市开展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专项课题”研究。据课题组办公室副主任、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建军介绍,课题组研究人员以构建历史文化建筑数字孪生为导向,利用无人机、激光扫描等空天地一体测绘技术,采集高精度激光点云、实景模型、正射影像,建立历史文化建筑数据库,制作了621栋历史文化建筑数字孪生三维模型。“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依据此技术,实现历史文化建筑的1比1复刻,让市民和游客实现了与历史文化建筑超越时空的‘对话’。”张建军说。
除了精确采集空间信息外,课题组还深入考证历史文化建筑基础信息和拓展信息,抢救性发掘了索菲亚教堂、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等12栋老建筑原始设计图纸,并采集3万余张不同时期照片,系统性还原历史文化建筑原始风貌。
数字化是历史文化建筑传承与保护的必由之路。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哈尔滨市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专项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工作启动会上获悉,今年2月末起到2026年9月末,课题组计划完成第二阶段689栋历史文化建筑的数字化测绘制图及信息采集,与第一阶段工作成果合并,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全面完成市域范围内的所有历史文化建筑的数字化测绘制图及信息采集,推动哈市历史文化建筑得到系统性保护。

隐藏在历史文化建筑里的咖啡馆
当历史文化建筑以数字方式呈现时,如何让冷冰冰的建筑更具感性与文化价值,成为课题组研究的方向。为营造全民参与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氛围,课题组开发了“凝固乐章·可品读”公众平台,并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二维码挂牌,通过构建数字化生态体系,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互动与共享。
活化利用 老建筑续写新故事
保护是初心,利用是关键。让老建筑“活”起来是做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的重要使命。
在南岗区砖街,坐落着一家别致的老建筑咖啡馆。该建筑建于1900年,原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后几经闲置,几年前被经营者租下进行改造利用。走进咖啡馆,古朴的木质家具与各式复古摆件相映成趣,斑驳的墙面和古旧的装饰似乎在低语着历史的沧桑。一杯香浓的手冲咖啡、一份精致的甜品,吸引寻觅片刻宁静的人们驻足在韵味十足的老建筑内细细品味。在哈尔滨这座兼具中西特色的城市里,许多咖啡馆都巧妙地藏身于历史文化建筑之中。

第二批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项目介绍
为加强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工作,2024年哈尔滨市政府组建了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专班,出台《关于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第一批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试点项目,通过使用权租赁、租金抵扣维修成本等措施,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资本,植入多元业态。经公开招标,红霞幼儿园、犹太医院旧址、圣伊维尔教堂3处(4栋)历史文化建筑成功引入社会资本。
今年1月,哈尔滨举办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招商推介会。推介会上,工作专班推出第二批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包括太阳岛风景区临江街8号、南岗区东大直街梅耶洛维奇大楼等15处(18栋)历史文化建筑,业态涵盖博物馆、艺术活动中心、书店、咖啡馆、主题餐饮等,共有60余家企业申报300余个投资意向。
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日,哈尔滨市规划院编制了《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规划》,确定“一街区一特色、一院落一故事、一店铺一业态”的活化利用模式。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花园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陆续实施。其中,中央大街42-46号原奥谢金斯基大楼成功改造,吸引了大批游客游览,历史文化建筑在文旅融合的烟火气中焕发出新生机。

一院落一故事
记者手记
历史文化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一环,如何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保护,赓续与创新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历史文化建筑不能托管失修,更不能修而不用、长期闲置。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激活其内在生命力,推动保护与利用并重,让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实现活态传承,更好地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
记者:刘瑞;摄影:刘瑞 蒋国红;视频: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