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4日讯(通讯员 李诚)在中南大学的书香脉络里,阅读从来不是孤岛。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启幕的该校第六届读书文化节,以“书页之间:中国文学时空解码”为内核,青年学子化身“字觉者”,在《诗经》的草木意象、《红楼梦》的判词密码、鲁迅的批判精神之间穿梭,用创新形式诠释经典,构建属于Z世代的文学对话体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5年全省普通本科高校“一校一书——经典、精读、经世”阅读推广活动的通知》精神,中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提前谋划、校院联动,在三大校区同步举办,吸引万余名师生参与。主会场上,一位位“优秀读书笔记”作者站上领奖台,中华经典吟唱团以《踏莎行·郴州旅舍》与《沁园春·长沙》的吟唱表演为本次读书文化节拉开序幕。

在“先秦结界”点位现场,人文学院学生唐雨霏在木架上拾起一枚纸鸢,展开尾部谜题锦囊:“‘参差荇菜’的‘荇’字,在《说文解字》中与哪种植物同源?”她迅速翻找,对照“莕菜”的小篆写法,成功修正被篡改的《诗经》残句。“以前背《关雎》只是应付考试,现在才发现每个字都是打开先民生活的钥匙。”
“真正的传承,是让古人的心跳与今人的脉搏同频。”唐宋结界的编钟阵列前,书香中南工作组指导老师王爽爽用高音编钟对应平声、低音编钟对应仄声,当“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旋律响起时,围观同学自发和声。

“太虚境・判词归位”环节中,自动化学院学生胥如玲手持林黛玉的芙蓉花签,在十二块判词板中寻找匹配句。“‘风露清愁’对应‘玉带林中挂’,这种诗意联动像极了密室逃脱。”点位的互动设置,意在让“字觉者”们在解谜中理解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隐喻。
在“近现代结界”的咸亨酒店场景里,建筑与艺术学院学生杨俊喆正用四种字体书写“迂、腐、酸、穷”。他在这一次主题征文活动中提交了关于《野草》一书的读书笔记:“鲁迅先生笔下的‘觉醒’,时刻提醒着我保持独立思考。”

这种代际对话,在“来场填字局”达到高潮。湘雅医学院学生张容舒看着“谜面:能治穷病的不是神,是‘药神’”,迅速写下《我不是药神》,“看电影时,我还没有读大学,今年读到这本书,才更真切感受到‘救死扶伤’的重量。”而在“粉大冶生涯大富翁”点位互动中,人文学院学生罗淑蓝抽到“是否参加读书会”的选项。“选‘是’!只有在阅读里,才能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她说。
在麓南校区“书籍盲盒漂流”点位,粉末冶金研究院学生姜雨坤去年读书文化节用《流浪地球》交换到一本泛黄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扉页上写着“驯鹿的迁徙与文明的流浪,都需要勇气”。这一次交换,他在“书籍漂流护照”上留言:“当鄂温克族的桦皮船遇见太空电梯,不变的是人类对生存意义的永恒追问。”

当VR设备将《时间简史》“搬”到现场,“字觉者”们开启了“电路保卫战”。物理学院学生王昊洋正在还原科幻小说中电与磁的能源逻辑,“有人说工科生不懂浪漫,其实我们也懂微分几何诉说着的过去将来,也会梦到傅氏变换译写着的电波私语。”
在“终章结界”中,千名师生将文学金句折成的星星倒入“文脉基因库”玻璃罐。正如活动负责人李卉淼老师所说:“我们不是在办活动,而是在搭建文学的虫洞,让屈原的香草、李白的酒杯、鲁迅的日记,与今天的代码、芯片、VR眼镜相遇,每个星星都是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致敬与回应。”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中南大学读书文化节用沉浸式体验证明:中国文学经典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与时代同频的活体基因。阅读的力量,在于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让文明的星火,在代际传递中永远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