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山东传习所第一批学徒出师评审会在山东省图书馆举行,师从知名修复专家潘美娣的8名学徒经过十年苦心钻研,通过评审被同意准予出师结业。
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古籍修复师用“妙手丹心”使破损古籍“蝶变重生”,再现历史风华。山东省图书馆藏一级古籍宋赣州州学刻本《文选》,正是在修复下涅槃重生。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是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萧衍的长子,他博通众学,尤其喜爱文学,有藏书3万卷。萧统英年早逝,死后谥号“昭明”,他主编的这部《文选》,也被称作《昭明文选》。
萧统作为中国历史上系统选集历代诗文作品的第一人,其贡献不仅在于选了精彩的篇章,还在于开创了选本这种十分重要的诗文作品传播方式。可以说,萧统连同《文选》,在中国文学的经典化与普及化实践中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典范。《文选》选材严谨,注重词藻,收录先秦到六朝130位作家38类文体700多篇文章。唐宋以来,作为人们日常学习诗赋的一种基本的范本,《文选》影响深远,有“《文选》烂、秀才半”之称。后研治《文选》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即选学。李白曾经“三拟《文选》”,杜甫“熟精《文选》理”,且“续儿诵《文选》”,当时的许多大诗人无不沐浴在《文选》的光辉中,涵泳沉潜,反复摹写,得益良多。
《文选》书成之后最初以写本、钞本流传,宋代才有刻本出现。《文选》刻本的版本很多,现存于山东省图书馆的《文选》为宋赣州州学刻本。《文选》六十卷,存卷十二、十三、四十二,共87页。框高23.3厘米,宽18.4厘米,开本37.5厘米,宽23.6厘米。每半叶九行,行十四、十五、十六字不等,小字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鱼尾,版心上方镌字数,上鱼尾下刻有“文选卷第 ××”,版心下镌刻工姓名。避讳字有弘、演、胤、悬等,皆缺末笔。此本为六臣注本,李善注在前,吕延济等五臣注在后。其书开本阔大,字大如钱,疏朗俊逸,保留了蝴蝶装的旧貌。然而,“初见”时却是另一番面貌:在辗转流传过程中,书已经有很多破损,纸质经过多次装裱局部有碎裂,只能放在一个包袱里保存。
清光绪六年(1880)冬,36岁的福山人王懿荣科考大捷,衣锦回乡探亲、祭祖。道经直隶、河南等地入鲁,途中一个月的时间,或探访学人故友,砥砺学问,或搜求金石文物,品赏珍藏,收获颇丰,这些经历都记载在他著名的《天壤阁杂记》中。其间他在蓬莱还得到宋赣州州学刻本的《文选》,这是令他十分高兴的事。题记说:“宋赣州本《文选》,内府《天禄琳琅书目续编》著录,称流传颇少”,道出了此书的珍稀。王懿荣殉国后,此书递经其子王崇焕及马官和、张景栻等收藏。1962年张景栻先生将此书让归山东省图书馆。
为了修复宋刻本《文选》,山东省图书馆先后两次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研究修复方法。这是国内首次在古籍修复领域引进专家论证会制度、试修本方法,成为一段业内佳话,且编入教材,成为古籍修复课上必讲的经典案例,也让古籍“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