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词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仕途却颇为不顺,一生穷困潦倒难入朝堂。
他才情过人,年纪轻轻就凭借所作的词,扬名于民间,但遗憾的是,他的词却不被上流社会接受,从皇帝到臣子,不但否定他的才华,还断了他报效国家的理想。
他一生落第几次,最终离恨而去,流连于万花丛中,虽然内心凄凉,但他还是选择深情地活着,凭借低吟浅唱而美誉天下。
他在所处朝代郁郁不得志,但千百年来,他的词却长盛不衰,被后世称为“奇才”。
他就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

出身不俗,自幼得“神童”之名
公元984年,柳永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望着襁褓里的婴儿,柳宜左思右想,最后为小儿子取名为“三变”,出自《论语》的“君子有三变化”: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希望他长大以后可以成为庄重、温和又品格高尚的人。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儒家风气浓厚的家庭,而生在这样的家庭,入仕为官是必须走的路。
殊不知,正是这“奉儒守官”的家风,造就了柳永悲喜参半的一生。
父母对柳永满怀期许,而他也没有让父母失望,自幼就显露出了过人的天赋,外加父亲的亲自辅导,很快就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10岁那年,柳永就作了一首《劝学文》,父亲读后拍手叫好,料定此儿必成大器。
13岁那年,柳永又大笔一挥,作了一首《题中峰寺》,此词一出,就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交口称赞,这个孩子了不起啊,柳永也为此得了“神童”之名。
虽然张爱玲曾说:“成名要趁早”,但其实成名过早也未必是好事,在盛赞下长大的孩子,不但抗压能力弱,而且会自信过度,反而在以后的路途中,容易出错。
顶着“神童”光环长大的柳永,就因为太自信,不懂得收敛自己的脾气秉性,才导致仕途不顺。

满腹才情,却留恋烟花之地,蹉跎光阴
1002年,寒窗苦读十几载的柳永,已长成为满腹经纶的翩翩公子,这一年他整满十八,到了可以参加仕途考试的年纪。
于是,柳永背起行囊,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了通往京都汴梁的路。
此次离家,他承担着光耀门楣的使命,希望通过可续考试,延续家族“柳氏三绝”的荣耀。
可谁也没想到,柳永刚离家不久,就忘了自己的志向和家人的叮嘱。

当他到达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杭二州时,瞬间被这里的繁花盛景迷住了,望着湖光山色和小桥流水人家,柳永的意志彻底瓦解了。
十八岁正是青春年少的年纪,而柳永骨子里又浪漫多情,他没有抵挡住江南的风情,竟然放慢了进京赶考的步伐,而这一停就是六年的光景。
在这六年里,柳永没干什么正经事儿,他整日要么和官僚士子结伴郊游,要么躲在莺歌燕舞的青楼里,和那些会吹拉弹唱又容貌不俗的歌妓各种买笑。
而在这段时间,他也没有浪费自己的才情,作了很多词,但那些词既不是歌颂朝廷的,也不是抒发远大抱负的,都是些男欢女爱的,譬如“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美人才子、合是相知”等等。
因为这些词,柳永在江南打开了名气,他的自信心又更上一层楼。

就这样,蹉跎了六年光阴,柳永才想起自己出来是为了博取功名的。
于是,他忍痛辞别那些红颜知己,来到了京师汴梁,准备参加考试。
可是,到了天子脚下,柳永依然没有收敛自己的风流本性,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
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因才情过人,柳永很快就名满京城,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柳永喜不自胜,但他却不知,他的放荡不羁为他带来的不是潇洒的人生,而是科考的不幸。
像柳永这样有才华的人,若能收敛一下自己的性情,他的未来一定会大放异彩,但他太过放纵自己,也毁了前程。

自信满满,却屡屡落榜
1009年,柳永终于迈进了考场。此时,早已声名远播的他,非常地自信,差点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直言:“定然魁甲登高第。”
但柳永哪里知道,他那些深情动人的辞藻,却成为了他的绊脚石,当朝天子宋真宗早就知道他的大名了,可作为皇帝,他更喜欢有斗志、能为江山社稷出谋划策的人。
当他看到柳永的卷子时,愤怒地说:“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糜者,皆严遣之。”
天子无戏言,宋真宗一句话,直接让柳永名落孙山。

放榜那日,柳永瞪着眼睛将名字从头看到尾,也没有找到自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带着使命而来的柳永,自然不能就此回府。
于是,他留在京城继续等待考试。
之后,他又连续参加两次考试,都无缘金榜,接连三次落榜,让柳永愤怒了,他拿笔就写了一一曲《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通过这首曲,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也流露出了对功名的鄙视和轻蔑。
这个高傲到骨子里的人,就是不肯低头,就是不懂得取悦奉承,这也是他人生郁郁不得志的根源。

心有不甘的柳永,决定在参加一次科考,此时,当朝天子已变成了宋仁宗,可皇帝换了,柳永的命运却没有变。
当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时,就对身边人说:“他不是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吗?那就让他去喝他的酒、填他的词吧!还要功名干什么?”
一句话,又断了柳永的仕途路。
柳永四考均不中,并非他才学不够,而是掌权者看不上他。
已年过四十的柳永,也释然了,既然和官场无缘,那就继续寻欢作乐吧。
此后,他经常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而自嘲,在烟花巷陌里过着恣意快乐的生活。

远离京都,游走江湖
其实,外人看柳永是自暴自弃,实则备受打击后,他的内心盛满了落寞和孤苦,他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排解内心的不快。
在柳永看来,那些歌妓虽然身份卑微,但他觉得她们和出身高贵的女子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命运不济罢了,柳永和她们有种“相知相惜”的感觉。
他懂歌妓的凄苦,歌妓欣赏他的才华。
于是,他把所有的深情都给了那些烟花女子,为她们填词,经他品题的歌妓,身价也会暴涨。
无法入仕途的柳永,在歌妓圈里却是红人,她们奉他为座上宾,还会给他银两,这也让当时京城上流社会的人嫉妒不已。

转眼间,柳永来京都汴梁已十几年了,也没混个一官半职,他决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去浪迹天涯。
临别时,青楼红颜虫娘前来相送,俩人依依不舍,泪洒长亭,感情正浓时,柳永写下那首传唱千年的名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远离京都的柳永,过起了浪子的生活,他游走四方,靠填词为生,经历坎坷的他,才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词,人们争相传唱。
史料记载:“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时间悠然而过,在日复一日的漂泊中,柳永早已不再是少年模样,他感伤道“芳年壮岁,离多欢少”。
而青丝变白发的他,也颇为伤感,原本被给予厚望,最终也没实现光宗耀祖的心愿,这种“怀才不遇”的落寞,让柳永感到难过。
他纵有一往情深,却只能在文字中发挥,于世人而言,听到他的词是幸,但于柳永而言,郁郁不得志的悲苦,无人体会。
可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会给与你带来惊喜,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纪,柳永等来了生命的馈赠。

公元1034年,宋仁宗特开恩科,对往届科场沉沦人士放宽了录取尺度,柳永闻讯再次赴京赶考,这一次他终于金榜题名。
虽然早已不是鲜衣怒马的少年,但步入官场的柳永确实是个难得好官,他清正廉洁、一切为民,可不管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最高官职只做到了小小的屯田园外员。
公元1053年,被誉为“神童”,词曲满天下,却官场不顺的柳永走完了他的一生。

晚年的柳永,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去世后,还是那些青楼知己筹集资金,为他举行了葬礼,葬礼上歌妓们伤心欲绝,令人感动。
纵然没有在官场上实现的愿景,但在民间柳永却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回望柳永的一生:
他的前二十五年,是顺遂而风光的,他的后半生,虽然才华不减,但却遭到当朝者的不公待遇。
但不管命运如何苛刻他,他都保留了自己的善意,保留了自己的本真,最终成为了万古流芳的伟大词人。
而柳永的经历,也印证了那句:不管世界待我如何薄情,我始终都会深情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