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藏春:元大都规画》作者武廷海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顾涛,日前做客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揭开十三世纪北京城规划的神秘面纱。这场以“《藏春》与十三世纪北京城的规画”为主题的对谈,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的分享,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文明传承与融合的思考。

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的《藏春》是武廷海历时12年完成的研究成果,最初源于他对元大都城市形态不严整现象的困惑。讲座中,武廷海坦言:“写这本书时没想到会这么难。”他从考古图与文献的矛盾出发,通过24个猜想与求证,还原了元代规划师刘秉忠以易学思想构建都城的设计逻辑。例如,中轴线偏斜2.2度与燕山地形的关联等,体现了“大道至简”的都城规划智慧。

武廷海特别提到,刘秉忠作为忽必烈潜邸的核心幕僚,将儒家“生生不息”的理念融入都城设计。书名“藏春”就源自刘秉忠的字号和文集《藏春集》,“其行在藏,其意在春,其境无涯”,寓意严冬藏春、文化复兴,恰如元大都规划中对中华文明韧性的隐喻。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让公众对古都规划的兴趣骤增。武廷海指出,元大都的“中心台”是规划的核心坐标,位于今鼓楼东侧一处隐蔽的四合院内。这一发现得益于与考古学者王学荣的合作,通过文献比对与实地勘测,最终定位了这一湮没于历史的关键地标。

顾涛从历史视角补充道,元大都的规划是“宋元之变”的缩影:游牧民族以军事力量统一中国后,主动吸纳中原文化,通过易经、礼制构建都城,形成“南北结构”取代传统的“东西格局”。在顾涛看来,这种融合“像阳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出多元统一的文明光谱”。
讲座中,武廷海还多次致敬学术前辈。梁思成20世纪40年代搜集到覆盖元大都的珍贵航空照片,为后世研究奠定基础。而吴良镛“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治学理念,则成为武廷海跨学科研究的指南。他展示的40年代北京航拍图与邵雍“先天六十四卦图”叠加分析,引发观众惊叹。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评价,《藏春》既是一本有创新和突破价值的学术论著,又是一部展现北京城“密藏宝库”的大众读本,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冰冷的规划数据转化为文化叙事。书中对刘秉忠生平的挖掘,展现了一位“数学家、诗人、道士”如何将易学、天文与人文情怀注入都城设计,讲述了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历史故事,可读性强,趣味十足。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