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如今,各地在加力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房票安置、以购代建安置等安置模式,房票一度被看作是始于二三线城市的 “实验”,如今一线城市均已开始“启动”。
近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了《关于规范城市更新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要推动多元化安置补偿,“建立房票制度,探索城市更新项目补偿安置多元化路径”。
记者梳理发现,广州的房票探索走在一线城市之首。2024年1月,《广州市房票安置实施方案》经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荔湾区积极探索实施路径,在石围塘旧城改造项目试点率先推进房票安置新模式。同年7月,北京发布《北京市通州区房票安置实施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同年8月,上海金山区金山卫镇发出上海首张房票。
“房票”一般是指在实施城中村改造时,被拆迁人的房屋安置补偿权益货币量化后,由区政府指定单位出具给被拆迁人在特定时间、地域和范围内购置商品房(含住宅、非住宅房源和政府持有房源)的凭证。
其实,房票安置并不是新生事物。2022年,郑州率先出台系统性房票安置办法。近年来,多地将房票制度与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等工作结合,在提升安置效率的同时,发挥了释放购房需求、加速存量住房库存去化等作用。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国就有超过90个城(区)将房票制度纳入拆迁安置工具箱,标志着这项政策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目前,各地城市更新范围扩大,加之楼市去库存的紧迫性。相比通过市场消化的传统方式,通过房票安置的手段进行去库存,效果更加显著。有业内观点认为,房票成为政府统筹房源的市场化工具后,可减少安置房建设的财政支出。与二三线城市相比,一线城市推行房票制度以时间换空间的效果更明显。
记者对深圳一些城中村的拆迁住户采访发现,他们对房票的认知相当于“异地回迁”,部分住户还是希望回迁到原址。不过,出于降低拆迁风险的考虑,他们对房票的接受度逐渐增高,
可以想象,在房票安置的实施过程中,要想实现效果最大化,仍需解决诸多问题,最终的效果也取决于被拆迁户和房企的接受度,相关部门仍需要加强宣传。
不过,一线城市开始探索房票制度,释放出积极信号,也意味着房票将成为今年各地重点推广和落实的重要工具。